二维项目制作和私有化部署全流程免费,无水印,不限制数量 点击下载

4. 轻3D的设置

视频介绍

在前期课程中,我们已系统讲解了山海鲸两大核心渲染模式——云渲染与端渲染的技术特性及配置方法。为满足复杂场景下的差异化需求,山海鲸创新推出轻3D渲染功能,本文将深度解析该技术的实现原理与操作实践。

一、轻3D功能研发背景
针对多终端协同场景中的性能矛盾,轻3D应运而生:

端渲染局限:若采用统一端渲染配置,需在视效与兼容性间二选一,无法同时满足高配电脑对画质与低配电脑对流畅度的需求。
云渲染瓶颈:虽可实现跨终端渲染,但服务器需承担海量并发压力。以50台设备同时访问3D网格系统为例,传统云渲染对GPU显存要求极高,导致实施成本与延迟问题难以平衡。
轻3D通过预渲染技术突破上述限制,在保证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,实现视效与性能的双重优化。

二、轻3D技术架构解析
1. 核心原理
基于36张预渲染贴图构建伪3D场景:
视角采样:围绕相机目标点按10°间隔旋转拍摄,生成36张等距投影图(鸟瞰视角)或6张全景图(漫游视角)。
动态加载:通过智能切换预渲染贴图模拟视角变化,在保证视觉连续性的同时,将GPU负载降低至传统渲染的1/10。

2. 功能特性
兼容性保障:标绘元素、动画路径及交互逻辑(如弹窗绑定)完整保留,仅模型级动态效果需特殊处理。
性能优势:集显设备即可流畅运行复杂场景,移动端体验媲美专业级3D应用。

三、轻3D实施流程
1. 项目初始化
场景创建:通过「新建项目→3D数字孪生→建筑底座」路径导入模板,根据硬件性能选择「视觉优先」或「性能优先」模式。
相机配置:
鸟瞰视角:调整至45°倾斜角度,确保旋转时无建筑遮挡。
漫游视角:预先规划移动路径,避开动态天空盒等不适配元素。

2. 预渲染设置
视角优化:
关闭时间抗锯齿(TAA)及镜头光晕(Lens Flare)等特效,避免预渲染瑕疵。
GIS场景需等待瓦片完全加载后再执行渲染。
多相机适配:
分别为鸟瞰相机与漫游相机生成预渲染贴图,确保视角切换时无缝过渡。

3. 交互逻辑实现
相机切换:通过标记组绑定主相机与漫游相机,实现点击触发视角转换。
性能分流:
手动选择:加载时提供「轻3D/真3D」切换选项。
自动适配:根据预设GPU评分阈值(如GTX 1060为分界线)智能选择渲染模式。

四、场景验证与优化
视觉校验:重点检查预渲染贴图接缝、动态元素遮挡及动画同步性。
性能测试:
集显设备:确保帧率稳定在30FPS以上。
移动端:验证触控响应与全景漫游流畅度。

五、应用价值总结
轻3D技术通过空间换时间的策略,在以下场景展现独特优势:
1. 跨终端部署:同一项目无缝适配高配工作站与低配移动端。
2. 大规模并发:降低云渲染服务器压力,支持百人级同时在线。
3. 快速交付:预渲染机制使项目发布效率提升40%以上。
建议开发者根据项目特性灵活选择渲染模式:追求极致视效时采用真3D,需兼顾性能与功能时优先启用轻3D。后续课程将持续探索该技术与GIS、BIM等场景的深度融合应用。

相关课程

1 2 3 4 5